在柳州华心口腔门诊部,有这样一位医生:她每天的工作是帮患者找回完整的笑容,却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;她用10年时间专注研究缺牙修复,经手的种植病例超千例;面对紧张的患者,她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问题。她就是种植医生莫海靓,一位用技术说话的口腔健康守护者。
2013年刚接触口腔临床时,莫海靓和所有新人医生一样经历过手忙脚乱的阶段。有次给患者做常规检查,发现对方后牙区骨量不足,当时的技术条件难以实现理想修复。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,单凭教科书知识远远不够。此后的每个周末,口腔种植学术会议的后一排总能看到她埋头记录的身影。
随着微创种植技术的发展,莫海靓逐步掌握了即刻负重、软组织管理等核心技术。2018年完成的上前牙即刻种植,实现了当天拔牙、当天种植、当天戴临时冠的"三个当天"标准。现在,她更注重根据患者牙槽骨条件、咬合关系等个性化因素,制定分阶段的治疗计划。
"莫医生,种牙是不是很疼?""种植体放进骨头里会不会掉?"面对患者的常见疑问,莫海靓准备了十几个生活化比喻:她会把种植体比作"树根",把骨结合过程说成"水泥凝固",用搭积木解释多颗牙连续缺失的修复原理。这种"翻译"能力,来自于十年间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沟通积累。
在技术应用上,她坚持"能保留的牙根绝不轻易拔除"的原则。有位52岁的教师患者,右下后牙反复发炎,多家机构建议拔除后种植。经过详细检查,莫海靓采用显微根管治疗联合冠修复,保住了这颗功能牙。三年随访显示,该牙齿仍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。
随着口腔种植技术迭代,莫海靓的诊疗方式也在不断进化。早期的种植手术需要切开翻瓣,现在60%的病例可采用微创方式完成;过去种植后需要3-6个月愈合期,如今部分病例能实现即刻负重。但她始终强调,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,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。
去年有位退休工程师前来,上颌缺牙导致咀嚼效率下降。检查发现其剩余牙槽嵴吸收,传统种植需要植骨。莫海靓团队采用倾斜植入技术,避开骨量不足区域,利用现有骨条件完成修复,既缩短了治疗周期,又为患者节省了费用。
在柳州华心口腔的诊疗室里,莫海靓有个特别的习惯:总会多备几副不同度数的老花镜。这个细节源于她发现很多中老年患者看不清同意书内容。类似这样的细微观察,构成了她临床工作的重要部分——调整牙椅角度时询问是否舒适,为紧张的患者预留更多沟通时间,术后回访时主动提醒复诊注意事项。
对于未来,莫海靓表示将继续深耕功能性种植领域,特别是复杂骨条件患者的修复方案优化。但她更希望看到的是,随着口腔健康意识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柳州人能通过定期检查及时解决牙齿问题,不必走到需要种植修复的阶段。毕竟,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