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长沙五一商圈,德皓口腔的蓝色招牌格外醒目。这里有一位被患者称为"细节控"的正畸医生——肖小燕。从业十多年来,她用与耐心,让上千副牙套变成了改变笑容的"魔法道具"。
2010年入行的肖医生,初在医院口腔科轮转时,就显露出对正畸的特殊兴趣。"那时候看到患者矫正前后的对比照片,就像见证魔术一样。"聊起从业初心,她眼里依然闪着光。正是这份热爱,推动她多次自费参加国内外正畸技术培训,从传统的金属托槽到隐形矫正,逐步成长为能驾驭多种矫治技术的多面手。
在德皓口腔的诊室里,肖医生的工具台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。护士长李姐说:"肖医生连弓丝的摆放角度都有讲究,她说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患者的舒适度。"
面对不同类型患者,肖小燕有一套"分龄定制"的工作方法。对于7-12岁的儿童,她更关注颌骨发育的引导;青少年患者则要兼顾学业和复诊周期;而成年人的矫正往往需要结合修复治疗。"上周有位45岁的患者,通过矫正联合瓷贴面,整个人年轻了五岁。"说到病例,她总会忘记时间。
美学矫正是她近年专注的方向。"好看的牙齿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数据,而是要与面部轮廓、唇形协调。"在她的方案设计里,常会参考患者的生活照,确保笑容改变后依然保留个人特色。
患者女士还记得次面诊时的场景:"肖医生拿着牙模,用搭积木比喻咬合关系,我女儿马上听懂了。"这种"说人话"的沟通方式,是肖医生坚持的职业习惯。她总说:"患者明白原理,才能更好配合治疗。"
每周四下午是肖医生的固定学习时间。诊所助理小张透露:"她抽屉里有个笔记本,专门记录患者提出的‘奇怪问题’,说要转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。"
在肖医生看来,矫正治疗是"科学+艺术+心理学"的结合。每个矫正方案她都要做AB对比,甚考虑季节因素:"夏天爱喝冰饮的患者,我们会调整托槽粘接方式减少敏感。"
正畸科同事这样评价她:"肖医生检查咬合时,能从镜子反光发现患者的表情变化,这份观察力是十年磨出来的。"
如今,找肖医生矫正的除了本地居民,还有专门从株洲、湘潭赶来的患者。问起秘诀,她笑了笑:"就是把每个患者都当成个患者来对待。"这句话朴实无华,却道出了医者本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