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时,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无疑是加分项。然而,很多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远不如,甚认为“乳牙坏了没关系,反正会换牙”。这种观念可能让孩子错过佳治疗时机。儿童口腔科提醒,从颗乳牙萌出开始,定期检查、科学护理和早期干预,才是预防牙齿问题的关键。
孩子的牙齿和牙龈结构与不同,乳牙更脆弱,牙釉质较薄,容易受到龋齿侵袭。此外,儿童饮食习惯(如频繁摄入甜食)、刷牙不等因素,进一步增加了口腔问题风险。常见的儿童口腔问题包括:
- 奶瓶龋:夜间喝奶后未清洁牙齿,导致门牙大面积蛀坏。
- 乳牙早失:龋齿或外伤导致乳牙过早脱落,可能影响恒牙排列。
- 地包天等错颌畸形:3-5岁是早期干预的黄金期。
误区一:“乳牙不用补,等换牙就行”
乳牙蛀坏可能引发疼痛、感染,甚影响恒牙发育。若乳牙因龋齿过早脱落,邻牙倾斜会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,未来可能需要正畸治疗。
误区二:“孩子自己刷牙就够了”
6岁以下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未发育完全,很难清洁牙齿。建议家长每天协助孩子补刷一次,尤其注意后牙咬合面。
误区三:“看牙医等牙疼再去”
每3-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,能早期发现脱矿、浅龋等问题,通过涂氟、窝沟封闭等手段预防恶化。
1. 涂氟保护
氟化物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,降低龋齿风险。建议3岁以上儿童每半年涂氟一次,高风险群体可增加频次。
2. 窝沟封闭
将后牙凹凸不平的窝沟用树脂材料填平,减少食物残渣滞留。佳时机为恒磨牙完全萌出时(6-8岁)。
3. 间隙保持器
乳牙早失后,通过定制装置维持缺牙位置,防止邻牙移位导致恒牙阻生。
很多孩子对牙科充满恐惧,家长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建设:
- 通过绘本或动画片解释看牙过程,例如《小猪佩奇看牙医》。
- 就诊尽量选择简单项目(如涂氟),建立信任后再处理复杂问题。
- 避免用“打针”“疼”等负面词汇,改用“牙医帮你赶走小虫子”等积极表达。
1. 出牙期可用纱布蘸温水擦拭牙龈,缓解不适。
2. 选用儿童含氟牙膏(3岁以下米粒大小,3-6岁豌豆大小)。
3. 减少粘性糖果、碳酸饮料的摄入频率,集中时间食用。
4. 乳牙列齐后(约2岁半),开始使用牙线清洁牙缝。
5. 吮指、口呼吸等不良习惯持续超过4岁,建议医生。
- 乳牙外伤脱落:30分钟内将牙齿放入牛奶或生理盐水,尽快就诊。
- 牙龈脓包或面部肿胀:可能提示感染。
- 恒牙萌出而乳牙未脱落:可能需拔除滞留乳牙。
- 牙齿颜色异常:可能是龋齿或牙髓问题。
儿童口腔健康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守护。从颗牙开始建立护理习惯,定期检查,才能让孩子拥有伴随一生的自信笑容。如果您对孩子的牙齿状况有疑问,建议尽早到儿童口腔科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