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乳牙早晚要换,护理不用太认真,这种想法其实是个误区。儿童口腔健康不仅关系到乳牙的使用,更会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和排列。今天我们就来,家长该怎样科学地帮孩子预防口腔问题。
孩子的乳牙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,到12岁左右才完全替换成恒牙。在这漫长的十几年里,乳牙承担着咀嚼、发音、引导恒牙生长的重要作用。如果乳牙因为蛀牙过早脱落,旁边的牙齿可能会倾斜,导致恒牙排列不整齐,甚影响面部发育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儿童龋齿的发展速度往往比快。孩子的牙釉质比较薄,一旦发生蛀牙,很容易深入到牙髓,引发疼痛甚感染。有些家长觉得"孩子喊牙疼再去看医生也行",但等到孩子主动说疼时,问题通常已经很了。
1. 奶瓶龋:很多1-3岁的孩子会出现门牙大面积蛀坏的情况,这往往和含奶瓶睡觉有关。夜间唾液分泌减少,奶液中的糖分长时间停留在牙齿表面,导致细菌大量繁殖。
2. 窝沟龋:刚萌出的恒磨牙表面有很多细小的窝沟,容易残留食物残渣。如果没及时做窝沟封闭,八成以上的孩子都会在这些位置发生龋坏。
3. 牙列不齐:除了遗传因素,吮指、咬唇、口呼吸等不良习惯都会影响牙齿排列。佳矫正时机通常在换牙期,但有些习惯需要更早干预。
刷牙要从小抓起:从颗乳牙萌出就要开始清洁,3岁前建议家长帮孩子刷牙,使用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。6岁前的孩子虽然可以自己练习刷牙,但家长每晚要检查补刷。
定期涂氟很重要:氟化物的浓度是家用牙膏的数十倍,每3-6个月涂一次,能使龋齿发生率降低40%。担心氟的家长可以放心,正规机构的用量完全在范围内。
窝沟封闭别错过:建议6-8岁做恒磨牙的窝沟封闭,11-13岁做第二恒磨牙。整个过程不磨牙、无疼痛,是性价比高的防龋措施。
控制甜食有技巧:完全不让孩子吃糖不现实,关键是要控制频率。与其每天吃少量糖果,不如集中一次吃完,然后认真漱口。粘性强的奶糖、果干比巧克力更容易致龋。
美国儿科学会建议,孩子在1岁前就应该完成次口腔检查。之后每3-6个月定期复查,可以早期发现很多问题。出现以下情况更要及时就诊:
- 乳牙过早脱落或滞留
- 新牙长出旧牙没掉
- 牙齿明显发黑或有缺损
- 经常塞牙或牙龈出血
- 睡觉时明显口呼吸
很多孩子对看牙有恐惧感,家长可以提前做些准备:
- 通过绘本或动画片正向引导
- 避免使用"疼""打针"等负面词汇
- 初次就诊尽量选择简单检查项目
- 诊疗后给予适当鼓励而非物质奖励
儿童口腔科医生通常会使用更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,诊室环境也更温馨活泼。现在很多机构还"牙齿小卫士"等体验,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紧张情绪。
记住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习惯,会让他们受益终身。如果您对孩子的牙齿发育有任何疑问,建议到的儿童口腔科进行详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