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:"30岁还能做牙齿矫正吗?""隐形牙套真的有用吗?""矫正牙齿到底疼不疼?"作为在医美行业深耕十年的老编辑,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这个话题。
上周在咖啡厅遇见以前的同事小,差点没认出来。不是因为整容,而是她摘掉了保持器后的一口整齐牙齿,整个人都变了。她笑着说:"早知道这么好,大学就该去做矫正。"这话我听过太多次了。
牙齿不齐不仅仅是美观问题。长期错位的咬合可能导致牙龈萎缩、牙齿磨损,甚引发头痛。我采访过的正畸李医生打了个比方:"就像穿着不合适的鞋走路,短期只是不舒服,长期可能造成性损伤。"
"我都30多了,现在矫正还来得及吗?"这是被问得多的问题。事实是,牙齿与年龄关系不大。我见过50岁的阿姨完成矫正后,笑得比年轻时还自信。关键是要找的正畸医生评估牙周健康状况。
不过年轻人的确更快。上周面诊的22岁大学生小林,隐形矫正只用了18个月,比预计提早了半年。但40岁的张先生就需要更细致的方案,因为还要考虑牙龈状况。
现在主流的矫正方式就三种:传统的金属托槽、陶瓷托槽和隐形牙套。没有的好坏,只有适合不适合。
1. 金属托槽:稳定,适合复杂病例,价格也相对亲民。缺点是明显,可能磨嘴。
2. 陶瓷托槽:远看不太明显,适合对美观有要求又不想花太多钱的人群。但容易染色,喝咖啡要小心。
3. 隐形牙套:几乎看不出来,吃饭可以取下。但对自律性要求高,每天必须戴满22小时,适合轻度到中度情况。
上周有位空姐来复查,她选择的是隐形矫正:"虽然贵点,但执勤时完全不影响形象,值回票价。"
很多人担心疼痛问题。其实现在的技术已经温柔多了。刚戴上的前三天会有酸胀感,就像很久不运动突然健身后的肌肉酸痛。正畸医生老刘说:"吃布丁都能度过的程度,别被网上的夸张描述吓到。"
保持口腔清洁特别重要。我见过没好好刷牙导致牙龈红肿的,后不得不暂停矫正。建议买个冲牙器,真的能省去很多麻烦。
完成矫正只是成功了一半。保持器少要戴2年,前半年除了吃饭都要戴。我见过太多人因为偷懒导致反弹,前功尽弃。
去年采访的钢琴老师李女士分享:"我把保持器盒放在琴谱旁,练琴时就戴上,养成了习惯。"这个小技巧很实用。
1. 一定要面诊:网上的只能参考,每个人的口腔情况千差万别。
2. 选择正规机构:查看医生资质,别被吸引。我见过太多二次矫正的。
3. 做好心理准备:矫正是个持久战,短也要1年半。
4. 预算要留余地:可能需要拔牙、打骨钉等额外项目。
牙齿矫正就像给自己的未来存钱。昨天遇到五年前采访过的陈先生,他摸着整齐的牙齿说:"早知道这么简单,二十年前就该行动。"现在,该你做决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