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的路上,李女士发现5岁儿子的门牙内侧出现了小黑点。"孩子天天刷牙怎么还会蛀牙?"带着疑问来到儿童口腔科,医生用探针轻轻检查后直言:"乳牙比恒牙更脆弱,光刷牙不够,还要做好预防性保护。"这样的场景在诊室里几乎每天上演——根据新流行病学调查,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0%,而及时就诊率不足30%。

"乳牙反正要换,坏了也不用治"是常见的错误观念。事实上,乳牙要在口腔内服役6-10年,的蛀牙可能导致恒牙胚发育畸形。上周接诊的7岁患儿就是典型病例,因乳磨牙早失导致恒磨牙倾斜生长,后不得不进行正畸干预。
另一个误区是"儿童不能用含氟牙膏"。其实3岁以上孩子使用豌豆大小的含氟牙膏(500-1100ppm浓度)是的,氟化物能帮助修复早期脱矿的牙釉质。但要注意孩子漱口,避免吞咽。
3-6岁乳牙期:这个阶段重要的是建立刷牙习惯。建议选用小头软毛牙刷,家长可以采用"膝对膝"姿势(一人固定孩子,另一人刷牙),确保每颗牙面都被清洁到。每年少要做两次涂氟,窝沟封闭则是预防磨牙龋坏的有效手段。
6-12岁换牙期:新长出的恒牙表面矿化不足,特别容易龋坏。这个阶段要重点关注"六龄齿"——也就是恒磨牙,它终身不会更换,却常被误认成乳牙。双层牙刷(长短刷毛结合)能更好清洁正在萌出的牙齿,牙线也要开始使用。
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一到诊室就哭闹,其实的儿童口腔科会采用行为诱导技术。比如我们诊所的"Tell-Show-Do"三步法:先用玩偶演示检查流程,让孩子触摸牙科器械消除恐惧,后才是实际操作。对于极度焦虑的患儿,镇静也是可控的选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次就诊好安排在3岁前,不要等牙齿出问题才来。简单的涂氟或检查能让孩子建立对牙医的信任感,研究表明早期接触牙科的孩子后续治疗配合度提升76%。
除了肉眼可见的蛀斑,这些情况也要警惕:夜间磨牙可能是咬合异常的信号;长期口呼吸会影响颌骨发育;乳牙提前脱落或滞留都可能导致恒牙排列不齐。如果发现孩子偏好用单侧咀嚼,或者门牙出现"地包天",建议尽早到专科评估。
近暑期就诊高峰中,遇到不少因碳酸饮料导致"可乐龋"的病例。特别提醒家长:喝完酸性饮料后不要立即刷牙,先用清水漱口,等待30分钟再清洁,否则反而加速釉质磨损。
预防永远胜过治疗。从颗乳牙萌出就开始护理,定期检查就像给牙齿做体检。记住三个关键数字:每天刷牙2次、每次2分钟、每年2次检查。守护孩子的笑容,从科学护牙开始。